中国石灰网 - 石灰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际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动态 | 行业动态 | 应用资讯 | 政策动态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国内新闻 > 昔日石灰窑 今朝美画屏
K.biz | 商业搜索

昔日石灰窑 今朝美画屏

信息来源:chinalime.com   时间: 2012-11-14  浏览次数:470

    昨日,西塞山区胡家湾居民毛元兵正用鲜花苗木装点家居,他说:“过去,虽同城生活,但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了一截。现在,我们也注重生活品质了。”
    曾几何时,这里的石灰窑,烧窑和开山放炮产生的灰尘使周边的天空灰蒙蒙一片,早上起来,窗户、房门和晚上晾晒的衣服上会落下一层厚厚的灰尘,给城市戴上了一顶“光灰”帽子。
    而今,西塞山人以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的气魄,全力打造“沿江开放先行区、中部特钢聚集区、城市提升示范区、都市生态休闲区、社会管理创新区”,一系列战略举措,环环紧扣,步步到位,正由一个老工矿城区蝶变为投资黄金地、兴业幸福城。
    石灰窑不断“浴火重生”
    2001年12月,石灰窑区正式更名为西塞山区。
    从石灰窑到西塞山,这不仅是区名的更改,更是一次质的飞跃,这片古老的大地犹如“凤凰涅槃”,不断“浴火重生”。
    抢抓“武汉城市圈”和“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西塞山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转型之路,钢铁冶金、医药化工、机械制造、服装纺织、电力能源和建筑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迅猛崛起。
    随着黄石“三大战略”的实施,西塞山加快进入全省“千亿元产业接续计划”和“千亿元特色园区发展战略”步伐:以新冶钢为龙头,打造千亿特钢产业链;将新冶钢融入西塞山工业园,形成千亿元产业园。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加恒特钢、三冶模具、中富汽车零部件等一批特钢延伸加工企业围绕新冶钢集聚发展,形成了从“模具钢—模具制造—新型材料”生产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园区特钢延伸加工企业发展到两百余家,从业人数两万余人,产值达到131.2亿元。
    “十三排”乔迁“金广厦”
    低矮的平房,斑驳的砖墙,夹杂各式各样凌乱小楼。67岁的煤矿退休职工余德元在此居住已快40年了。
    袁仓煤矿的“十三排”,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处典型的工矿棚户区。270亩的地盘生活着近万居民,40%的房子建筑面积不到50平方米。
    金秋九月,很多像余德元老人一样的煤矿退休工人,即将因搬迁而安居。
    作为棚户区改造项目,“金广厦”将以母亲般温暖的胸怀接纳这些移民。
    那里,最小户型面积有50平方米,为1室1厅结构,最大户型面积约120平方米,为3室2厅结构,此外,还有90平方米、2室1厅结构的黄金户型。可以说,无论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还是三口之家的新生代,均能在“金广厦”找到适当的住房。
    眼下,西塞山区正按“规划申报一批,启动建设一批”的棚户区改造思路,每年12个项目的进度,逐步消除棚户区。
    昔日的老工矿城区正在向生态宜居新城蝶变。
    文化长廊变身风光画屏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走进这座因企而兴的老工业城区,记者惊奇地发现这里并不乏名山秀水,不但拥有东楚名山西塞山,还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塞神舟会的故乡。
    据了解,已经成为跨区域民俗盛会的西塞神舟会,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端午节俗中最壮观的民间盛会,2006年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黄石市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区正以西塞神舟会为引爆点,打造“游十里钢城、忆百年伟业、登千年西塞,揽万里长江、逛道士洑古镇、赏西塞神舟、临外滩沙洲、品长江鳜鱼”的文化精品旅游路线,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将“西塞神舟会”打造成为黄石一年一度的国际神舟文化节民俗文化品牌。
    为进一步发挥文化资源的合力优势,彰显影响力,该区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依托西塞山、西塞神舟会和新冶钢“十里钢城”工业片区三块金字招牌,率先建成全国首批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加快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培植地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发展文化创意园,形成黄石及至全省最大的智力密集型“非遗”文化产业聚集区。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石灰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