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灰网 - 石灰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际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动态 | 行业动态 | 应用资讯 | 政策动态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国内新闻 > 几多沧桑“石灰窑”“石灰窑”的前世今生
P.biz | 商业搜索

几多沧桑“石灰窑”“石灰窑”的前世今生

信息来源:chinalime.com   时间: 2012-12-11  浏览次数:580

    “那时候生火,大多是用火石敲,中间放上些柴火,用嘴对着柴火一吹,火就起来了。”83岁的徐秀青老人一边比画一边说起以前的事。徐秀青说,那时候火柴少,也没有打火机,点的灯多是油灯和马灯。油灯和马灯的灯芯可以拧大拧小来调节火苗的大小,为了省点灯油,他们没什么要紧事一般都把灯芯拧小一些,晚上也尽量少点灯。
    75岁的姜大妈清楚地记得,以前的老平房一进屋门两侧就是两个灶台,在灶台和卧室间的墙壁上有一个窗户,据说是由于当时东西少不富裕,婆婆防止儿媳妇偷吃专门开的窗户。但实际上,就是为了节省灯油,在这个小窗户上点上一盏油灯,外面灶台和里屋卧室都能“沾点光”。
    村里刚安上电灯的时候,徐秀青等南尧人心里都美得不行,电灯比油灯亮堂还干净,手闸一拉就亮。68岁的赵素娟老人告诉记者,家里的小孩子们看着稀罕想多拉几下,家长都得好好看着,生怕孩子把电灯拉坏了。

    据63岁的程勤仕老人介绍,他有一个叫程勤河的哥哥,是村里最后一个用马车娶媳妇的人,等到程勤仕结婚的时候,婚车一般都是自行车了。结婚的头一两天,箱子、柜子、桌子等嫁妆会先被送到婆家,没有机动车,当时基本只能靠人抬或者靠马车拉。等结婚这天,新媳妇娘家还会派出壮观的送亲队伍,叔叔大爷骑自行车把新娘子护送到婆家。而婆家人则步行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迎亲,帮着娘家人推自行车,在那时候,帮客人推自行车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南尧村村民赵作平拥有了一辆德国产的“飞鹰牌”自行车,全村人都围过去看稀罕物景;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村里的自行车有带座的,南尧村民李光清、钱开源等几个人,还用自行车做过出租生意,一公里2毛钱,一年能挣200~300元。
    出行>>
    出村往南到黄务,一路蹚河五六次
    1995年随丈夫从烟台搬到南尧的情景历历在目。70岁的刘阿姨说,当时道路是土路,下雨的时候,泥水从山上顺着地势往下流,有些地方被冲得坑坑洼洼,下完大雨后出门得格外小心。
    原南尧村村民赵宝魁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听老人讲,新中国成立前,南尧村根本就没有公路,所谓公路就是贯穿村南北的勤河河套。出村往南到黄务,要过河五六次,非常不方便。到烟台市里要过两个口子,一个西口子,又称金蟾沟(今张裕公司往北);二是东口子,又称老口子(今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北面),口子狭窄而且崎岖不平。
    其他的路基本全是土路,由于地势西高东低,雨天雨水顺着西山往下流,土路也变得泥泞起来,当时的百姓开玩笑说南尧的路“晴天是路,雨天是河”。
    唱戏>>
    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没事演节目
    以前的日子有不少让老人留恋的东西。今年63岁的赵宝魁老人说,那时候人们出门不用锁门也不害怕被偷,真正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白天天不亮就到地里干活,闲暇的时候晚上大家一起排演节目,《沙家浜》、《江姐》、《红嫂》他们都演过。那时候村里经常演出,赵宝魁他们还带着这些节目走遍了烟台,凡是有驻军的地方,他们都去慰问演出过。“西到夹河,东到大疃,南到孙家滩,还去过崆峒岛……”每到一处赵宝魁一行人都能留下快乐的足迹。
    植树>>
    满山栽树保水土,嫁接新苗乐趣多
    “不到临(林)前不见南尧”,以前,南尧的树特别多。当年为了保持水土,南尧掀起了一阵种树热潮。现在南尧的西山上,还能看到不少老人们当年种下的黑松,只是当年和这些黑松一起被栽下的柏树、梧桐等不见了踪影。
    1970年,赵宝魁任南尧生产队队长的时候,南尧的百姓满山栽树。林业队提供泡桐树苗,每户5棵,在房前屋后和空闲的地方种植。赵宝魁那时候的乐趣之一,就是嫁接树苗。他记得有些地方的加拿大杨树被伐了,他们就捡些枝条插在地上,成活后再嫁接毛白杨的枝条上去,培育出来的新苗拥有加拿大杨的强大根系又拥有毛白杨的优良木质。每当看着新培育的苗木渐渐长大,赵宝魁都有说不出的成就感。

    建起休闲风景区,龙山凤地美南尧
    居民曲淑芬没事的时候会绕到西山上去看看风景。尤其在初夏的傍晚,登到富顺苑依傍的西山山顶,置身于南尧“龙山凤地”郁郁葱葱的绿色怀抱里,感受凉爽的同时还能放眼观望塔山和南山的风景。每每看到周围大路通畅、华灯初上,曲淑芬都不禁感慨南尧的发展变迁。
    西山有个地方叫做小天坛,它的外貌和北京天坛公园中的祈年殿一模一样,直径是祈年殿的二分之一,所以称为小天坛。小天坛的东南有一座人工湖,因形状如同月亮被命名为月牙湖。小天坛、月牙湖、福亭、禄亭、休闲广场……如今南尧建成了自己的风景区,供居民登山健身,休闲娱乐,放松身心。
    生活>>
    有事没事走两步,一下溜达到市场
    今年71岁的曲淑芬老人说起来上世纪80年代的情况就皱起了眉头,“那个时候不光房子低矮阴暗,土路泥泞不好走,就连平常买菜都是问题。卖菜的只有土路边上的一些小摊点,要是家里来了客人想要做点好的,还要跑到烟台市区。”
    上世纪90年代,南尧市场建成,大家顿时方便了不少。而且市场顶棚都有塑料瓦,比原来的露天小摊高级了不少。这个新市场让曲淑芬和邻居们新鲜了很久。可是后来由于长时间没进行大规模修整,每逢刮风下雨,菜市场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起小雨,买个菜的时间人们浑身就被淋得湿漉漉的。
    2012年夏天,南尧的农贸市场进行了改造,整个市场顶棚全部更换为彩钢瓦和太阳板,而且把原来市场中间的铝合金板房拆除,使整个市场更加敞亮,还把原来是明沟的下水道铺设到地下,以前一进市场有股很大的味熏得人头疼,现在再也闻不到了。曲淑芬有事没事,走两步就溜达到了菜市场,看看人了解了解菜价。
    娱乐>>
    老有所乐活动多,书法戏曲天天有
    11月2日,62岁的曲鹏家老人又来到社区里的书法家协会活动室和老友赵宝魁一起练习书法。他们两人手执毛颖,在纸上行云流水地舒展开来。
    活动室的柱子上,挂着一副“清韵悦雅弘国粹,翰墨幽香润心扉”的对联,里面的三四间屋子是供老年人练习书法的地方。63岁的赵宝魁老人告诉记者,烟台市芝罘区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们会常过来指导大家练习。
    活动室的墙上挂着几乎和墙壁一样大的镜子,社区的舞蹈队经常过来排练。据赵宝魁介绍,这个活动室有260多平方米,而这只是南尧老人活动场所的一部分,在社区居委会的后面,还有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是供社区老人们打扑克打麻将用的。
    一年一度的年终文艺汇演已经举办了10年,再过几天,这里就会更热闹,他们该为2012年的年终文艺汇演排练了。
    活动室外面,则是南尧社区京剧和吕剧爱好者的天地。台上一曲《沙家浜》选段刚刚唱完,台下坐着的赵灵华和戏友们就开始讨论,“他这一点都不掉板子,进步挺快。”“是啊,尤其是在运气上进步较大。”
    发展>>
    企业一路壮大,“筑巢引凤”外企来
    长久以来,南尧人都在“以副养农”,早在1965年,南尧就办起了编条、缝纫、木工等副业,当年还成立了织袜厂,当时南尧已经有一部分村民身份转变为“工人”。后来南尧村相继又办起了翻砂场、修配厂、制桶厂。
    1968年,一位叫赵作勤的年轻人退伍回来,1976年,他担任南尧党支部书记,选择了发展村办工业,走工、副、农结合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尧村在巩固和改造老企业的基础上,自筹资金先后办起了汽车修理、汽车模具、电子化工、食品包装、金属制品、包装印刷等17个村办企业。1988年6月,烟台市芝罘区南尧实业公司成立,1989年5月,改称烟台市南尧实业总公司,赵作勤任公司经理。他当时确定了十六个字的发展思路,即“工业兴村”“三产活村”“科教兴村”“农业固村”。1992年,17处村企共完成工业产值3500万;1993年,南尧村被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亿元村”称号。
    1996年,林裕明任党总支书记,2000年开始,他筹划创建世回尧外企基地,韩国东和建设(株式会社)和烟台南尧实业有限公司分别投资70%和30%,创建了东和科技园项目。现在的科技园内,有几十家外资企业入驻,近8000人在这里工作,不仅解决了本村人就业问题,也安排了不少社会就业岗位。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石灰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