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于谦这个名字,其实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是可能大家所熟知的那个于谦是相声皇后,于大爷于谦。但是我们今天讲的于谦和相声并没有关系,可能很多人对历史上于谦的这个名字并不够了解。不过说到另一个人大家肯定都知道,因为我们在课本里也经常见到他。
说到这个我们都熟知的人,他的名字就是岳飞。而于谦则是好人岳飞齐名一位明朝的忠臣,但是现在我们在浏览器中搜索于谦时得在前面加上“明朝”两个字才能准确搜索到。所以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明朝的忠臣良将,于谦的事迹。
于谦其实是英宗在位时的朝臣,那他和朱元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于谦和朱元璋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会有人将他们二人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另一个十分微妙的原因。就是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同一天于谦出生了。
写下《石灰吟》的一代忠良大臣于谦,最后的结局却很悲惨!
一、东厂的出现导致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其实我们知道明朝前期一段时间的统治还是不错的,而且百姓的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相较于前面的宋朝,明朝的统治范围也大了不少。但是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明朝的政治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
这个组织类似于特务,但又不完全是。比如说组织内部的成员就不一样,而且这个组织也算得上是明朝特有的。这个组织的名字就两个字——东厂,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恍然大悟了吧。
东厂的负责人大多都是太监,而前文中提到他们这个组织和特务很相似。也就是说他们直接服务于皇上,无论是抓人还是审查都不需要经过中间一系列复杂的程序。由此可见东厂的权力是很大的。
历史上还有外戚干政、后宫干政等,在明朝出现了一种新的局面,就是宦官干预朝政。更何况后来又有了西厂的出现,所以太监的实力在明朝中后期是极具影响力的。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这种情况被统称为厂卫制度。所谓的“厂”指的也就是东厂西厂,那么“卫”呢也同样是明朝的一个组织叫做锦衣卫。实际上锦衣卫出现的时间要比东厂西厂还要早,明朝初期就已经存在了。
二、宦官干政导致明朝廷出现危机
为什么历史上对于外戚干政、后宫干政以及宦官干政都十分忌讳呢?所谓术业有专攻,外戚干政是奔着拉帮结派争权夺势而去的。而宦官和后宫呢,说实话还是差点意思。历史上又能有几个武则天呢?明朝的第六个皇帝,也就是明英宗时期就出现了不少问题。
明英宗在位时朝廷里有一位正得势的大太监,他呢就是王振。更要命的是明英宗几乎对他是言听计从,但是王振本身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一定要说一个王振身上的优点的话,那大概就是知道如何讨皇帝的欢心吧,
也因此王振是深得皇上的喜爱,一时间也成了朝廷中的大红人了。这就导致了明朝出现了一股腐败的风气,很多外地来的官员入京后的第一件事竟然不是入朝觐见而是去拜访王振。
可想而知,既然是去拜访皇帝身边的红人儿那还能是空手去嘛?所以王振当时就收受了不少的贿赂,而且谁到了京城没有给王振送礼的话还得遭殃。而当时就有一个官员没有给王振送礼,结果就被绑在国子监的门口示众了。
可想而知,大明朝内有王振这样的臣子在里面呼风唤雨。那朝廷里面还能好的了嘛,而且恰巧在那个时候北方的瓦剌又开始攻打明朝。当瓦剌的军队攻入山西大同一带的时候,王振就给明英宗出了一个这样的主意。
王振找到明英宗并提到当年的宋朝有个宋真宗,宋真宗御驾亲征赢得了名誉。王振呢就建议明英宗也御驾亲征,打了胜仗能流芳百世。不知道大家对王振的这个计谋是怎么看待的,我只能说一句历史学的不错。
明英宗自然也是听从了他的这位“爱卿”的建议,但是最后输的连自己都被俘了。御驾亲征的前提就是得有个好将领,这都还是冒险的。更何况明英宗信任的人是王振,王振可能打架都没有胜算况且他也没上过战场。
这一战可好,连皇帝都让别人给抓了去了,朝廷里面就更乱了。而瓦剌那边则是士气高涨,连直接攻陷明朝的计策都想好了。如果这个时候名朝再没个人站出来力挽狂澜那恐怕就没救了。
三、国难之时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当瓦拉人的军队打到京师附近的时候,眼看着大明就要不行了。而于谦就在这时站了出来,当时的于谦是兵部侍郎。当瓦拉的大军袭来而明朝无主的时候整个朝廷上下都很恐慌
坚持主张应该要与瓦拉交锋,于是在他的主张下明代宗即位。明代宗即位后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并由于谦领兵抗击瓦拉。很显然这场京师保卫战在于谦和神机营的共同配合下打赢了。
在京师保卫战胜利之后,也在于谦的策划下被瓦拉放回。明英宗回京之后又再次登上皇位,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变故。明英宗对于谦并不重用,给了那些奸臣小人以机会。于是明英宗在听信谗言之后最终将于谦处死,一带忠臣就此陨落。
于谦的一生为明朝鞠躬尽瘁,而且于谦在12岁的时候就表明过自己的决心。那首非常有名的《石灰吟》就是于谦所写,也正是于谦表明自己态度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