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灰网 - 石灰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际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动态 | 行业动态 | 应用资讯 | 政策动态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政策动态 > 村屯环拥的石灰窑学校
Q.biz | 商业搜索

村屯环拥的石灰窑学校

信息来源:chinalime.com   时间: 2022-03-15  浏览次数:72

  牧子

  1972年早春的一天,我走进名曰“石灰窑”的农村学校。学校主任将我引进时称“初中”班的七年级。教室和农舍一样,低矮但朝阳,老旧但坚实。室内的泥地踩得锃亮,坑凹圆润光洁。碎了玻璃的窗扇钉了两块薄板。没有讲台讲桌,斜靠墙壁的木架托着黑板。黑板不太黑,白墙不太白。修理加固过的学生桌凳划痕叠印,同农家老物件一般沧桑。而桌面的墨迹却作为文化符号,展示着它们别样的资历与功能。

  学生都挺精神,面对我这个不速之客,集体呈现出兴奋与好奇。和我同住五块石村喊我“大哥”的两个男生,互相交换着眼神,大约对我一夜之间成了“教数学的”抱有疑虑。随着女班长喊声“起立”,我和34个学生共度一年的缘分开始了。一堂课下来,我辨认出班长等四五名学生,和我一样是大连下乡的。

  校园没有围墙,敞向本大队的十个村屯(生产小队)。操场周边疯长的野草形成天然的绿化带。山花绽放期间,如繁星烁烁,点缀出一道好风景。捡净石子儿,填了水沟,平展的操场像农家放大的园地。家园地种植青蔬瓜果,校园播下的是文化知识,培育家家户户的孩子和乡村的希望。

  在农村,十六七岁女孩还在上学,可能是爹妈的娇闺女或“老闺女(小女儿)”。她们都勤快,喂鸡鸭、推磨、洗衣,是母亲的好帮手。待人处事,有读书明理的作派。和大连来的女生一块上下学,一块解方程。都随着季节穿衣,即使衣上有补丁,都顺花顺色的有美感。都喜欢戴套袖、戴“套脖”。课间踢毽子的姿势、节奏也一样。

  学生也要“学农”——春天,上午在课堂学习演算面积的公式,下午就到“学农田”里,刨大镢拢起笔直的或带弧度的地瓜垄。男生挑水、运粪;女生栽芽、浇水、施肥、封土。碧绿的地瓜芽在垄台上连成一条,学生们可能累饿了,唠起了吃的。大连学生讲摊煎饼,本地生讲饸饹条。食材都是苞米,符合老百姓的饮食水准。我向学生学习,按他们口传的手法烧烤嫩苞米棒,啃得嘴里香、嘴巴黑、肚儿圆。

  五块石村地,在偌大一片阡陌纵横的稻田里,也有大队拨给学校的学农田。从春到秋,从育苗插秧到开镰收割,师生辛劳并快乐着,胜过讲一百遍“锄禾日当午”。秋阳晒出的稻香里,也有同学们汗水浸润的芳芬。求学时期这段特殊经历,留下了一段特别的记忆。

  冬天来临,教室里砌起烟道长散热好的土坯炉子。放学后,全校同学撒向田野,对割完大豆还留在土里的豆根展开地毯式搜索。通过大规模的拔豆根行动,生炉子最佳引火材料被无数只土篮子拐进各年级教室。教室另一角,堆起学校分配的取暖煤。“交九”之后,家远的同学带午饭。饭盒饭钵排满炉上,地瓜土豆在炉下烤火。第四节课,饭菜的味儿出来了,教室里盈漾着居家的烟火气,温暖着整个冬天。

  不知为什么,那时把学生毕业的时间安排在冬季。寒假前,七年级毕业了。即将迈入青春期的少年人,已经从优美的课文、英雄的故事、千古传唱的诗词中,体验到读书的魅力。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多数同学决定每天再多走几里路,去公社所在地石山中学读高中(八、九年级),期待脚下的求学路,能够将自己引向和父辈不一样的人生。

  又一个开学季的早春时节,我接手了新一届的七年二班,如愿以偿成为我喜欢的语文课的讲述人,和同学一起感知领袖咏赞寒梅的豪情、鲁迅和闰土的友情、作文的写实与抒情……自然地融入了我对学校的感情。直至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每当记起那所被村屯环抱的石灰窑学校,我都会当成白发和青春的重逢,都会来一次记忆和岁月的对话。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石灰网证实,仅供您参考